西安建築節能技術途徑
西安建築節能技術途徑
1、減少能源總需求量
據統計,在發達國家,空調采暖能耗占建築能耗的65%。目前,中國的采暖空調和照明用能量近期增長速度己明顯高於能量生產的增長速度,因此,減少建築的冷、熱及照明能耗是降低建築能耗總量的重要內容,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麵實現。[1]
1.1 建築規劃與設計
麵對全球能源環境問題,不少全新的設計理念應運而生,如微排建築、低能耗建築、零能建築和綠色建築等,它們本質上都要求建築師從整體綜合設計概念出發,堅持與能源分析專家、環境專家、設備師和結構師緊密配合。在建築規劃和設計時,根據大範圍的氣候條件影響,針對建築自身所處的具體環境氣候特征,重視利用自然環境(如外界氣流、雨水、湖泊和綠化、地形等)創造良好的建築室內微氣候,以儘量減少對建築設備的依賴。具體措施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麵:合理選擇建築的地址、采取合理的外部環境設計(主要方法為:在建築周圍布置樹木、植被、水麵、假山、圍牆);合理設計建築形體(包括建築整體體量和建築朝向的確定),以改善既有的微氣候;合理的建築形體設計是充分利用建築室外微環境來改善建築室內微環境的關鍵部分,主要通過建築各部件的結構構造設計和建築內部空間的合理分隔設計得以實現。同時,可借助相關軟件進行優化設計,如運用天正建築(Ⅱ)中建築陰影模擬,輔助設計建築朝向和居住小區的道路、綠化、室外消閒空間及利用CFD軟件,如:PHOENICS,Fluent等,分析室內外空氣流動是否通暢。
1.2 圍護結構
建築圍護結構組成部件(屋頂、牆、地基、隔熱材料、密封材料、門和窗、遮陽設施)的設計對建築能耗、環境性能、室內空氣質量與用戶所處的視覺和熱舒適環境有根本的影響。一般增大圍護結構的費用僅為總投資的3%~6%,而節能卻可達20%~40%。通過改善建築物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在夏季可減少室外熱量傳入室內,在冬季可減少室內熱量的流失,使建築熱環境得以改善,從而減少建築冷、熱消耗。首先,提高圍護結構各組成部件的熱工性能,一般通過改變其組成材料的熱工性能實行,如歐盟新研製的熱二極管牆體(低費用的薄片熱二極管隻允許單方向的傳熱,可以產生隔熱效果)和熱工性能隨季節動態變化的玻璃。然後,根據當地的氣候、建築的地理位置和朝向,以建築能耗軟件DOE-2.0的計算結果為指導,選擇圍護結構組合優化設計方法。*後,評估圍護結構各部件與組合的技術經濟可行性,以確定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圍護結構。
1.3 提高終端用戶用能效率
高能效的采暖、空調係統與上述削減室內冷熱負荷的措施並行,才能真正地減少采暖、空調能耗。首先,根據建築的特點和功能,設計高能效的暖通空調設備係統,例如:熱泵係統、蓄能係統和區域供熱、供冷係統等。然後,在使用中采用能源管理和監控係統監督和調控室內的舒適度、室內空氣品質和能耗情況。如歐洲國家通過傳感器測量周邊環境的溫、濕度和日照強度,然後基於建築動態模型預測采暖和空調負荷,控製暖通空調係統的運行。在其他的家電產品和辦公設備方麵,應儘量使用節能認證的產品。如美國一般鼓勵采用“能源之星”的產品,而澳大利亞對耗能大的家電產品實施*低能效標準(MEPS)。
1.4 提高總的能源利用效率
從一次能源轉換到建築設備係統使用的終端能源的過程中,能源損失很大。因此,應從全過程(包括開采、處理、輸送、儲存、分配和終端利用)進行評價,才能**反映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對環境的影響。建築中的能耗設備,如空調、熱水器、洗衣機等應選用能源效率高的能源供應。例如,作為燃料,天然氣比電能的總能源效率更高。采用**代能源係統,可充分利用不同品位熱能,*大限度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熱電聯產(CHP)、冷熱電聯產(CCHP)。
2、利用新能源
在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方麵,[1]新能源的利用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能源通常指非常規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有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生物質能等。人們對各種太陽能利用方式進行了廣泛的探索,逐步明確了發展方向,使太陽能初步得到一些利用,如:①作為太陽能利用中的重要項目,太陽能熱發電技術較為成熟,美國、以色列、澳大利亞等國投資興建了一批試驗性太陽能熱發電站,以後可望實現太陽能熱發電商業化;②隨著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發展,國外己建成不少光伏電站和“太陽屋頂”示範工程,將促進並網發電係統快速發展;③目前,全世界已有數萬台光伏水泵在各地運行;④太陽熱水器技術比較成熟,已具備相應的技術標準和規範,但仍需進一步地完善太陽熱水器的功能,並加強太陽能建築一體化建設;⑤被動式太陽能建築因構造簡單、造價低,已經得到較廣泛應用,其設計技術已相對較為成熟,已有可供參考的設計手冊;⑥太陽能吸收式製冷技術出現較早,目前已應用在大型空調領域;太陽能吸附式製冷目前處於樣機研製和實驗研究階段;⑦太陽能乾燥和太陽灶已得到一定的推廣應用。但從總體而言,目前太陽能利用的規模還不大,技術尚不完善,商品化程度也較低,仍需要繼續深入廣泛地研究。在利用地熱能時,一方麵可利用高溫地熱能發電或直接用於采暖供熱和熱水供應;另一方麵可借助地源熱泵和地道風係統利用低溫地熱能。風能發電較適用於多風海岸線山區和易引起強風的高層建築,在英國和香港已有成功的工程實例,但在建築領域,較為常見的風能利用形式是自然通風方式。